自由、公平、国际化和开拓创新精神
——陈贵敏教授谈大学的价值观
■ 整理/田敬权 采访/秦明
大学是人类文明和时代精神的表征,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承担着推进科学发展、知识完善和创造文明的重任。事实上,具有一定文化性格和内在精神的大学,对于社会更能发挥作用。当今的一流大学,基本都具备这样几个基本的价值观:自由的学术氛围,公平的人文环境,以及国际化的视野和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
大学应倡导学科和人的自由
学科的自由,其实也就是学者的自由。科学家有种族、国界,科学却没有国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具有宽容、民主的学术环境,对不同学派、观点兼容并蓄,一视同仁。国外大学对于教授的各种容忍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中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北大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辜鸿铭、王国维、黄侃、胡适、陈独秀等等学术观点不同的大师们云集北大,百花齐放。正是这种宽容、学术自由的精神推动了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北大如今的学术地位。
有了宽容自由的学术大环境,大学还应当尽力为学者搭起合作的桥梁,各学科学者也亟待在这方面做些有益的尝试。纵观当前学术发展现状,见诸于Science、Nature上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常形成于跨领域的研究项目,人类所面临的不少棘手问题,也只有在综合了数个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时,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和成功。以机器人技术为例,就集材料学、机构学、仿生学、信息学(如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于一身,仅凭一己之力,或执拗于已有的条条框框,已经很难立足于时代潮头。
在国外,学者们中午常聚到餐厅,点一杯咖啡,边喝边聊,期间就会找到很多共同的话题。就是这些貌似不起眼的交流,往往会带给学者意想不到的灵感。就拿金沙js6038线路通道来说,2014年底组织的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以“学术科研交流,促进合作协同创新”为主题,为学院教师提供了自由展示科研成果和研究思路的平台、相互间思想碰撞的平台、寻找合作机遇的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真正一流的大学应通过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和促成不同学科间合作等方式,探索建立多学科交叉创新管理机制,用以保障和促进校内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积极营造自由、规范、学术气息浓厚的研究平台。
一流的大学不可缺失公平
宽容、交流、合作并不意味着大学里不需要竞争了。事实上,在学生入学、奖学金评定、教师的升迁聘任,甚至各个高校之间,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不论在哪里,要做到绝对公平的竞争,可能都没办法实现,但我们却永远不能放弃对它的追求。
社会在发展,大学也在发展,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抱怨,这就说明情况还不够理想,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工作,特别是在规则制度的制定上。例如在各种评定评审制度的制定中,应重同行评议而轻跨行评议,重国际评价而轻国内评价;在多学科交叉合作中如何公平评价每个参与者的贡献,对于激励合作来说尤为重要。同时,为了体现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应当鼓励更多的教授、学者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中来,让“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其作用与职能,为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学生也是高校的主体。为学生制定并完善公平的竞争制度也不可小觑。大学应从招生入学、日常教学、管理和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地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公平优质的平台和服务,不断拓广受益覆盖面。近来实行的针对农村贫困地区适度倾斜招生指标的做法就很好,奖助体系也日臻丰富,以人为本的办学思路得到切实体现。大学生只有在读书期间切身体会到母校的人文关怀并根植于心,将来走上社会才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回报社会。
国际视野保证大学始终处于学术前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欧美一流大学倡导,世界各国大学参与,已经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高校国际化的潮流。国际化已成为现代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我国各大学也纷纷将国际化作为创建世界知名大学的战略目标。高校国际化涉及到几个方面: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交流,最后还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近年来,西电在国际化这方面的进程还是很快的。比如,学校鼓励教师出国交流,要求每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都有一年以上的海外交流经历;我们机电院也连续几年选派数名优秀青年教师,提供全额资助,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参加双语教学培训。本科生、硕士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到咱们学校学习的外籍学生也越来越多。此外,学院还准备出台措施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学生出访交流的支持和资助力度。以我为例,我本人指导了一名外籍硕士于上个月顺利毕业,台湾科技大学到我们实验室做短期访问的硕士生也已经到位并开始了学习。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快速提升学校的国际声望,同时给教师、学生提供很好的国际交流机会,我们要把握、利用好这些机会,准确快速地掌握本学科国际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结合创新,让自己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我们的教授,学生都处于国际学术前沿,我们的大学又怎么会不是一流的大学?
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大学前进的永动机
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存在和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教育民主化、平民化与社会化的当代, 大学日益向社会开放,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研究学问的机构。
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也更需要仰望天空。大学应当是孕育大师的地方,一味对前人工作的模仿甚至复制,是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更造就不出大师的。模仿先进,搞好了是学习,搞不好就是“山寨”。国家民族的文化精髓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以新的方式实现传承,将开拓创新的精神贯穿始终。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大学不是贩卖毕业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构。”要鼓励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自由钻研的积极性,鼓励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放眼哈佛、麻省、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哪一所不是将开拓创新作为自己的办学核心甚至镌刻到校训上?说到底,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才有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之路,高校任重道远。
【人物简介】
陈贵敏,博士,1978年生,金沙js6038线路通道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市青年科学技术协会理事,美国ASME IDETC/CIE 2015会议Compliant Mechanisms and Micro/Nano Mechanisms研讨会(A. Midha Symposium)的共同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