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 创新精神 独立自主
——也浅谈大学的价值观
■金沙js6038线路通道 马娟
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是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
作为一个社会部门或“社区”,大学是有其自身特殊性的。从基本职能而言,大学是人类文明成果得以汇聚与传递的基本场所,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这里得以汇聚、积淀、继承与创造性发展,并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培养“社会精英”,这一观点即使是对的,也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有充分理由摆脱其独特社会身份与文化角色之下的独特责任,恰恰相反,大学摆脱了“精英教育”的固有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必须承担起更广泛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优秀的现代公民,自然就成为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大学价值观”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培育“大学价值观”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到金沙js6038线路通道,个人以为我们所提倡的“大学价值观”应与“厚德、求真、砺学、笃行”的校训相互融会。
在厚德求真中倡导人文情怀
厚德求真即是追求真理,它不仅体现了科学精神的真谛,也体现了人文情怀的真义。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教育传递者的家庭,其作用已经削弱,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和整理确立教育内容,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如果只具有科学理性而不具有人文情怀,或许并不合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人文情怀是富有文化理想的体现。自觉地建立起自我的主体性,富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反思中恰当地把握自我、了解自我;自明其德,追求善的普遍价值;尊重他人,富有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有生活的热情,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并欣赏、享受、赞叹生活之美;富有生活的信念,怀抱人类真善美的共同理想而追求世界和平……这些都是人文情怀的体现。
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在尊重生命、还归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这一基本点上实现其内在的相互交融。不论何种学科,也不论从事何种学科工作的人,都应当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实现人类更好的生存,这也正是人类之普遍的知识目的。西电人应当成为这样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备的共同体。
特别地,大学特有的批判精神就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在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两种极端的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现实社会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而大学教育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至少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
在砺学笃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是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证实干和独立的精神。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和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创造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善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要想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塑造自我,具有个性,没有创新是不行的。
哈佛大学以师资雄厚,有将近40名教授获诺贝尔奖而著称,学生以学术卓越、全面发展、自信能干而闻名。耶鲁则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盛产总统而骄傲。而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哥伦比亚大学既是一所大学校,也是一所大企业,竟然也培养出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年轻的斯坦福大学以强烈的进取精神,提出不因袭任何传统,沿着自己的路标向前,以“学术顶尖”的构想建设大学,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总之,凡是有特色的大学,都因善于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而成名。
具体到我校,我想应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因循施教,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科学研究的锻炼。我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等就是很好的举措,它可以使本科生尽早参与到导师开展的学术活动中,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追求教学相长,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MIT的做法值得参考: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老师总是留出自由思考的时间:二是除了给本科学生提供研究机会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外,也可自己设计题目请老师做顾问;三是安排独立活动计划,由学生自己决定活动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四是提供科学、技术,实施与人文学科并进的“博通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这些都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学民主治学和鼓励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
独立自主、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
大学同其他社会机构一样,植根于社会,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但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在受社会影响方面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大学具有独立的人格特质,有骨气,不随波逐流,既能够抵御金钱的诱惑,又能够抵抗来自政治的压力和干扰,大学的这种人格特质既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又是其内在成分之一。因此,大学精神和价值观是维护大学纯洁与独立、平等和民主的金色盾牌。
牛津大学曾拒绝了一位沙特富翁1000多万英镑的捐款。原因在于这位沙特富翁在捐款时提出了附加条件,要求牛津大学办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商学院。牛津大学董事会经过讨论,认为不能够因为钱而放弃大学独立自主的传统,不能开大学受制于个人的先例,毅然拒绝了唾手可得的巨额钱财。牛津大学并不是不需要钱,而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所以,当资金的获得需以自由研究和独立决策的丧失为代价时,牛津大学毅然地“望而却步”了。这一方面是对大学精神的守护,另一方面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对决策者影响的结果。
蔡元培治校时期的北京大学,也充分体现出了强烈的自主精神。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聘请了不少新文化的代表人物担任教员,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当社会反动势力攻击这些进步知识分子,要求解聘他们时,蔡元培总是顶住压力,挺身而出保护他们。在蔡元培等一代社会精英的精心培育下,北京大学形成浓厚的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氛围,这种精神氛围不仅影响了教师,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这种精神氛围长期催化的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使深居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内化为个人品质,表现出与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内涵相一致的行为。恰恰因为大学具有出淤泥而不染,超凡脱俗的品质,才为世人所敬仰,才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神圣的地位,也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条件。
社会的现实价值存在总是多元且易变的,但大学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具有摆脱短期功利狭隘性的特质,因此它可以借助于批判精神,制衡社会负价值的发展,担当起引领主流价值形成和推广的作用。
一个大学的价值观维系着其未来的命运;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君子务本,其命维新。今天的大学,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唯有高扬育人第一、独尊科学、善于创新、唯才是用、兼容并包、崇尚民主、韬光养晦的大学价值观,才能肩负起社会的重托,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个人简历:
马娟,1972年生,博士,金沙js6038线路通道教授,德国洪堡学者。